我們相信透過資源分享、經驗分享、網絡分享的方式,能連結一群正在設法讓台灣未來更好的人。在這裡,光合歡迎您與我們一起建立一個互相支持、打破框架的網絡,一起發現光、聚合光、遞出光。
從在地走向國際--九天「《牽水(車藏)》」訴說雲林故事

 

去年,光合發起「群眾募資」以及「返鄉之旅」,共同促成九天民俗技藝團《戰水英雄》於金湖萬善爺廟前開演;今年,延續著光的溫暖,走過疫情的考驗,九天民俗技藝團將這齣戲搬演至國家級殿堂--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,並改以《牽水(車藏)》為名。許振榮團長和許懷文藝術總監表示,此次作品既是九天三十週年的里程碑,也是開創未來的起點,期望日後能到更多地方巡演,讓更多人了解牽水(車藏)的故事。

 

光合偕同雲林鄉親同心會、台北市雲林同鄉總會、雲林同鄉文教基金會、雲林中北聯誼會、正常國家文化基金會,一同觀賞演出,亦藉由這次機會,帶著雲林鄉親們同遊高雄,感受音樂、港口、文化交織而帶來的城市活力。先是參訪高雄流行音樂中心,「藍寶石大歌廳《秀場傳奇》故事展」呈現台灣早期的秀場文化,帶領大家細數過去美好的青春記憶;「POP! POP! POP! 流行音樂互動展!」則以「全民策展」與「南方音樂」概念出發,透過科技運用與觀眾達成互動的觀展體驗。而後走訪高雄旅運中心,以海浪流體動態為設計意象,透過輕軌系統串連駁二藝術中心、高雄流行音樂中心、高雄展覽館等重要地景。過去不僅迎接國際郵輪靠港,未來規劃引進創新科技產業進駐,打造南臺灣亮眼的國際觀光門戶。

 

晚上則走進衛武營,欣賞九天如何以新面貌,呈現牽水(車藏)這項重要祭儀及深厚意涵。特邀導演李小平指出,來到國家級殿堂需要開展新的敘事媒材,而九天的陣頭演繹能引發故事之外的張力,鼓聲、敲擊、肢體等表演形式跨越語言,引起觀眾內在的情感共鳴,這也是牽水(車藏)透過科儀所呈現的精神。

 

光合創辦人林佳龍出身雲林,深感牽水儀式的重要性;疫情後,更覺其具有現代意義。本次演出,佳龍創辦人作為外交部部長邀請駐台各國使節一同觀賞,表演結束後駐台使節們皆起身為之喝彩。佳龍部長表示,九天從廟口野台走向國家級表演藝術殿堂,現在還帶著台灣文化的獨特性與在地性,再走向全世界,體現「 越在地越國際」的理念,即使是不同文化、不同國家的人,都能感受到臺灣民俗文化的魅力。

 

光合一直深信每個人都是一道光,光點串連起來能為台灣社會帶來無限力量。從去年到今年,光合作為陪伴,看見九天《牽水(車藏)》從野台走向國際,看見許多光點在其中串連、彼此連結,亦看見光點匯聚帶來的極大能量。期許大家將這道光傳遞下去,在未來都能夠成就無數美好與可能。

2024「鈴蘭通散步納涼會」重溫舊城風華

 

在台中這座充滿記憶與傳說的城市中,中區舊城承載了百年歷史,曾是台中最繁華的區域,卻隨著人們向西開發而逐漸沒落。佳龍在任職台中市長期間推動中區翻轉計畫,整治綠川、柳川等活化地方景觀,並改善交通路網,串連歷史建築來推動文創發展。光合這次協助台灣中城再生文化協會舉辦「2024鈴蘭通散步納涼會」,期望帶動大家共同守護這裡的文化與集體記憶。

 

台灣中城再生文化協會的前身是「中區再生基地」,其發起人蘇睿弼先生亦為光合董事,從2012年便入駐中區深耕舊城區;2019年鈴蘭通散步納涼會正式啟動,這是一個由台中市民自發舉辦的活動,是一起在舊城創造回憶的活動。如今已邁入第六年,今年擴大市集範圍,以遊行踩街串連中山路、繼光街、平等街,歡迎民眾一同變裝參與。活動設有啤酒節及九大主題市集,讓參加者感受鈴蘭通的歷史氛圍。

 

「鈴蘭通」源自日治時期,當時的中山路是台中首條擁有鈴蘭街燈的商店街,中區因此成為台中都市發展的起源。中城再生文化協會理事長繁運隆表示,活動透過歷史元素融入現代節慶,讓更多遊客及年輕族群了解舊城區的人文歷史,亦感謝協會祕書長蘇睿弼發起這項活動,歷史活化也是當代文化觀光的核心理念之一。

 

這場節慶融合歷史、文化與民眾參與,是地方再生的實驗,光合也盼活動結束後大眾持續守護珍貴的文化記憶,共同支持舊城的發展與保護,讓這個傳承的火把能持續燃燒而不熄滅!

台灣小米入庫全球種子庫-讓世界看見台灣原民文化

國立中央大學極地研究中心舉辦「台灣珍貴小米種子入庫北極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」記者會,預計於月底前進北極,將第一批計170種的台灣珍貴小米種原,送達挪威全球種子庫。這不僅是臺灣科學與外交的成就,更是國際合作與永續發展的重要里程碑。

 

挪威全球最大「斯瓦爾巴世界種子庫」(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)又名「末日種子庫」,利用北極圈永凍土的特性,存放著數以萬計的種子與珍貴文獻資料,截至2024年為止,透過全球各國政府、研究機構和非政府組織之捐贈,已收藏450萬種植物種子的樣本,是人類抵禦自然災害和可能發生災難的食糧保險庫。

 

辜嚴倬雲保種中心執行長-李家維先生,同時也是光合基金會的顧問,邀請光合共同參與。今日出席記者會時提及,聯合國大會指定2023年為國際小米年,因小米的遺傳多樣性能適應生產環境,是提供均衡營養的食物,並且有助於部落小農生計與糧食自給,達到多項永續發展目標。氣候變遷讓國際逐漸重視糧食安全的議題,台灣的小米送入北極世界種子庫,是台灣為國際糧食安全中盡一份力。光合董事廖婉如女士代表出席記者會,現場邀請布農族著名的八部合音,吟唱「祈禱小米豐收歌(Pasibutbut)」以嘹亮歌聲歡送台灣小米前往北極。

 

「小米」是台灣原住民神聖作物,在原民各族有不同的神話、祭典、語言、文化。光合發起人林佳龍曾說:「多元族群是台灣的珍貴資產」。當台灣已是世界的台灣,我們應該更瞭解自己的故事,向世界講述台灣的故事。光合基金會過去曾協助「新竹尖石鄉田埔部落小米方舟計畫」協助小米復育計畫,此次協助「台灣小米送入北極種子庫」計畫,也是希望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原民文化及傳統記憶,尋找光、傳遞光、透過光與光結合的力量,讓世界看見台灣的美好。

電影特映會:《BIG》

光合基金會與台中榮總兒童血液腫瘤科合作,舉辦《BIG》包場特映,在平安夜邀請超過200位的癌童及家屬共同包場看電影。

 

基金會董事廖婉如表示,光合基金會的成立是因林佳龍在從政路上,看見很多人默默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發光,就像《BIG》的導演魏德聖一樣。因此,光合除了支持這些光點,更希望連結光點們形成一個相互支持的網路,以支撐這個社會。

 

廖婉如說,她母親也是癌症患者,可以體會身為家屬的辛苦。而過去參與喜願協會的經驗,她發現病童不僅是天使、勇士,更是哲學家、宗教家,他們活在當下的天真與對生命的領悟,帶給周遭人感動與成長。某些時候因身體的苦痛而遷怒,也可以很快地原諒、可以愛,這是大人要向小朋友所學習的。 魏德聖導演拍攝電影《BIG》表示,希望由最弱小的孩童,卻展現超強生命力努力活著、對抗病魔,來讓更多人領悟到生命的美好。

 

光合亦攜手長期關注偏鄉教育的在地組織—「孩子的書屋」,將「有光電影院」帶到台東,與在地家庭一同分享《BIG》的感人故事。孩子的書屋創辦人「陳爸」的小兒子Andy陳彥諦表示,這次參加特映會的小朋友雖對生死議題理解有限,但因其保有純真的天真與浪漫,特別是對愛情告白情節反應熱烈,讓觀影過程充滿歡笑與感動。他也提到,雖然孩子都在面對著他們還不理解的議題,但片中的宗教、戀愛等等,都以非常開放的態度自然呈現著,很符合書屋多元教育的精神。

 

如同《BIG》傳遞「Being is Gift 活著就是最好的禮物」的核心精神。魏德聖導演希望藉由這部電影,讓更多人感悟生命的美好,並鼓勵社會彼此支撐,共同照亮,也讓我們一起努力,連結更多光與光,形成承接台灣社會的溫暖力量。

請寫下您想與我們分享資訊。
姓名
居住城市
EMAIL